乐虎集团的官方网站 >杂志精华>正文

储能技术正向商业化过渡 压缩空气获关注

   【乐虎集团的官方网站 】10月11日,国家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制定与颁布,反映了我国已把推动能源革命作为当前能源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坚信能源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
 
  在《指导意见》部署的5大重点任务中,“推进储能技术研发示范”为s*要任务,也是“十三五”期间z*重要的任务。该任务根据不同类型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类,并对其中的一些核心技术及重点装备进行了点名,这对相关行业的研发和制造将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其中就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相关装备产业。
 
  吹响竞争号角
 
  《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储能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抽水蓄能发展迅速;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加速;储热、储冷、储氢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这认可了既往的技术发展路线,同时大胆预测我国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这是对储能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的一个定调,证明我国储能技术总体已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必将引来一轮新的能源产业化浪潮,产生一批具有创新创造力的制造型企业。
 
  同时,让市场受到鼓舞的是,各地储能产业相关细化、落地的配套政策在陆续出台。早在去年5月,大连市出台了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外,江西宜春、北京等地也已出台了储能产业引导性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指导意见》的发布,意味着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正在迎风启航。

  指明目标与现状
 
  《指导意见》提出了四个主要任务:“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试验示范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储能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储能技术和产品”和“完善储能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这四项任务按照产业化进展程度分别对应四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试验示范阶段、应用推广阶段、标准认证阶段。其实是间接指明了相关储能技术与装备所处的阶段,以明确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有的放矢。各阶段对应的主要任务及相关储能技术装备如下:
 
  (1)基础研究类:该类技术或装备尚处于预研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发展储能材料与器件测试分析和模拟仿真。重点包括变速抽水蓄能技术、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化学储电的各种新材料制备技术、高温超导磁储能技术、相变储热材料与高温储热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
 
  (2)试验示范类:该类装备技术已经成熟,已开始或完成样机制作,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开发分别适用于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模式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储能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重点包括10MW/100MWh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0MW/1000MJ级飞轮储能阵列机组、100MW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大容量新型熔盐储热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及分布式发电的超级电容电能质量调节系统等。
 
  (3)应用推广类:该类技术或装备已具备市场应用价值,开始产业转化,主要任务是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速技术转化。鼓励储能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提质增效,鼓励创新投融资模式降低成本,鼓励通过参与国外应用市场拉动国内装备制造水平提升。重点包括100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高性能铅炭电容电池储能系统等。
 
  (4)标准认证类:该类技术及装备已具备初步的市场规模,主要任务是建立与国际接轨、涵盖储能规划设计、设备及试验、施工及验收、并网及检测、运行与维护等各应用环节的标准体系,并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完善储能产品性能、安全性等检测认证标准,建立国家级储能检测认证机构,加强和完善储能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目前尚无指定的储能技术或装备。
 
  以飞轮储能为例,其应用阶段尚属于试验示范类,表明其基础技术研究及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开始在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试验示范,以长期验证功能是否满足需求、性能指标是否合格、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可靠运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完成试验示范后就初步具备了市场应用推广价值。这也为飞轮储能研发团队指明了本阶段的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注意力在产品的应用落地上,而非盲目推广。
 
  为确保重点部署的储能技术与研发示范任务顺利实施,《指导意见》从平台、资金、示范工程和人才等多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以科技部重点专项“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为例,2017年重点专项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8个研究任务的20个项目,2018年在5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研究任务的19至3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4.63亿元。
 
  压缩空气储能获重点关注
 
  本次《意见》中,大规模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10MW/100MWh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获重点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为z*具发展潜力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滑波动、跟踪调度输出、调峰调频等关键技术难题,使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稳定可控输出,满足其接入并网的要求,从而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1949年StalLaval提出利用压缩空气储能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已有两座大型传统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入运营。关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按照工作介质、存储介质与热源可以分为: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需要化石燃料燃烧)、带储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液气压缩储能系统。
 
储能技术正向商业化过渡 压缩空气获关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于2009年在国际上s*次提出了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系统具有储能高效、密度高、环保等优点,系统同时解决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对大型储气室和化石燃料的依赖,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仅可实现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的负荷平衡,提高可靠性与稳定性,还可以大幅提高火电机组实际运行效率,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有效提高燃煤机组的总负荷系统及电网利用系统,也可作为工业节能、应急电源的关键支撑技术。
 
  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应用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利用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可有效减小我国弃风光率,提高我国传统电力系统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可增加就业机会。
 
  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例,到2020年,风电和太阳能并网装机分别达到2亿兆瓦和5000万兆瓦,但我国弃风光严重,如果利用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会将弃风光率减少至零,这将使我国每年节约标准煤7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亿吨。
 
  此外,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生产与应用还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10兆瓦/80兆瓦时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为例,产业化后的单位造价为1500元/千瓦时,发电销售利润总额可达3.32亿元/年,投资回收期为6至7年。

标签: 储能技术压缩空气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