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虎集团的官方网站 >杂志精华>正文

制造业生产车间插单行为研究<一>

  【乐虎集团的官方网站 】摘要:“插单”是制造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插单”不仅会打乱原有生产计划的节奏,导致生产现场出现混乱,还容易造成部分订单逾期,甚至会打乱整体计划,推高生产成本,降低客户满意度,影响企业信誉。笔者根据多年的制造业供应链计划管理经验,以A公司为例,对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插单”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插单”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客户对产品追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即时化的趋势,为了快速响应市场,满足客户的即时需求,因此“插单”现象在制造型企业中很常见。插单是指在一个计划周期内,在已经编制好生产计划的基础上临时插入的生产订单,需要挤占、推迟甚至终止当前及生产计划内的订单生产,来实现插单交付。Li X., Peng et al.(2017)根据响应市场需求方式的差异,将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模式分成三种类型:面向销售预测型、面向订单型或两者兼顾型[1]。何小妹和董绍华(2019)根据插单行为成因的差异将其分为紧急订单、特殊订单、返工订单和样品订单[2]。虽然业务订单是公司经营目标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频繁插单对原来正常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的影响及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较大。插单现象会打乱原有的生产节奏,导致企业生产计划混乱,产生各种浪费,处理不当还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采购以及库存成本上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下降,生产现场半成品和原材料堆放增多,人员加班频繁,工作效率下降,生产安全问题频发等,这些问题又会促使新的插单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插单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Meng T(2018)、Satic U et al.(2020)和裴海燕等(2017)针对插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插单优先急缓的确定、插单方法以及插单对生产影响等方面的分析[3][4][5]。赵世雄等(2013)总结了插单的分类和方法,根据插单的切入点划分为“可分割”和“不可分割”两类插单[6];Melchiors Pet al.(2018)和Xiao Let al.(2022)将插单方法分为退单插单、顺延插单和重排插单,提出了各种插单生产情况下的优化方法,并指出了订单优先序列的确定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7][8]。王小明(2022)和朱松平(2021)研究了面向订单设计(Engineering to Order,ETO)生产方式下的订单插入决策与框架,提出了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插单。在订单不可分割的情况下,当生产系统中含有面向负荷的生产控制(Load-Oriented Manufacturing Control,LOMC)及拉格朗日不连续变形分析(LDDA,Lagrange discontinous Deformation Analysis)的方法时,提出了一种重排插单方法[9][10]。何小妹和董绍华(2019)与HY Pei et al.(2017)认为动态调度算法可用来解决订单插入的问题,指出待插订单优先级的确定是插单问题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订单的生产先后顺序[11][12]。裴小兵和杨景霞(2020)、Creemers S.(2019)、Hermans B. & Leus R.(2018)、Yassine A A.et al.(2017)指出插单导致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库存、协调和收益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等[13][14][15][16]。从上述国内外关于插单问题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系统性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于插单的动态调度和算法上,对插单动因研究甚少;二是插单问题研究忽略了订单完成的难易程度,而这正是影响订单优先急缓程度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以A公司为例,详细分析插单行为的影响、原因以及对策。

  二、插单行为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插单行为的影响

  1. A公司现状

  A公司是制造水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5%,年销售额1.2亿,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导致插单频次越来越高。加上A公司供应链库存的缩减、人员流动频繁和编制的精简等因素,插单资源被制约,整体效率低下。根据情况不同接收的急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要客户的订单;②利润非常高的订单;③抢占新客户的订单;④特殊订单(质量问题造成的退货补单等)。面对订单,只能被动打乱原来的生产计划,进行插单。市场的因素导致插单问题越来越普遍,企业自身的问题导致在应对插单问题上越来越困难,插单是企业难以应对但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引发的风险以及对策需要重点关注。

  2.插单行为对A公司的影响

  插单对公司的利益与损失是一柄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公司允许插单,多接急单可以增加订单量,有些急单可以上调价格增加利润;不利的方面是插单会打乱原有的生产节奏并产生各种浪费,处理不当会导致企业对外服务下降,对内效率降低,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原有的利润。插单也可能会造成订单的延迟、分割或悬挂。插单一旦经常性、普遍性地发生,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运行混乱,公司的运营效益在混乱中被侵蚀,从短期看企业能够承受;但从长期来看,成本的增加将使公司失去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A公司的实际调研,将插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总结归纳如下:

  (1)增加成本。业务部门为了提高销售业绩,通常会尽可能多接单,特别是那些需求紧急而利润丰厚的插单。为了赢得长期合作、稳定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扩大市场份额,业务部门接单可能会超出产能与生产周期极限,大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

  (2)交货期延长。频繁的插单,导致车间缺料、库存增加,各工序产能分配不均衡,甚至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对企业的产能造成了浪费,导致其它客户订单不能按期交货。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必然会导致某些客户订单的延期,降低客户满意度,不仅要承担相应的索赔费用,还会影响企业信誉。老客户没守住,新客户没引来,顾此失彼,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3)生产系统混乱。插单意味着原定的生产计划要进行更改,增加备料、换线/换模的工作量。同时,由于订单悬挂,造成车间在制品与半成品的增加,使现场管理、品质管理和供应链系统陷入一个无序混乱的恶性循环状态中,增加质量隐患。插单出现之后,需要根据各种生产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和重新安排,企业资源能力不足时,会导致生产计划的混乱,使生产过程紊乱,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仓库物料管理难度增加。仓库的备、发料工作,因仓促紧急而工作量激增,出错机率大幅上升。较多的插单可能使非通用物料增多,仓库的账、物产生混乱,库存数据的准确性会大幅下降。物料需求计划的准确性及物料采购进度的匹配程度将随之变得糟糕,生产计划也会受影响。因插单使正在生产的订单紧急叫停,可能导致部分原材料退回仓库或暂封存在车间,增加了物料管理的难度。

  (5)设备损耗。有些生产设备在频繁换线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故障,折旧加快,设备综合效率(OEE)大幅降低,而且设备频繁的切换也会加剧设备精度降低的速度,产生大量的维修成本。

  (二)插单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导致A公司插单的原因,既有外部市场因素,也有内部产品质量、设备故障、原材料供应异常、生产复杂性、辅助资源制约、车间人员变动性等一系列随机干扰因素,常使得既定生产计划难以稳定执行。插单产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流程管控因素。A公司没有规范的插单管控流程,没有例行性的订单评审会议机制。没有将插单纳入重点管控范围,在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下,插单的随意性非常大,不管合不合理,都照单全收。由于产销的不平衡,产能滞后于市场拓展速度,生产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2)业务和市场因素。客户提供预测需求不准或漏单造成需求计划的变化而产生插单。A公司在经销自营品牌时,有批发、零售、电商3种渠道,其中零售和电商因为需求不确定性,预测准确率较低,因客人急需、季末追加等会产生急插单。部分业务人员为争取提成,未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产能、技术能力及成本状况,给客户承诺一些不切实际的交付周期和优惠价格,使企业陷于被动。另外,因业务人员可能对产品生产工艺不熟悉,随意压缩交期,对客户订单需求把握不充分和缺乏有效管理,也会产生急插单。

  (3)订单交期因素。订单按时交率低是A公司频繁插单的重要原因,而企业订单按时交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粗放,而粗放的管理导致了生产计划管理的失控。有些客户担心企业不能按期交付,比如承诺8天交货,实际15天依然未能交付,客户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以交货期为由来要求企业插单生产。

  (4)缺乏对插单损失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插单造成的损失金额和插单损失销售机会是多少等,类似问题A公司的管理没有进行数据化的评估、分析,导致企业利润无形中减少。利润=销售额-成本1-成本2-……-成本n。假设材料成本(包括采购、材料管理过程和产线换线等)是变量,其它成本不变,当需求小于产能且插单没有超过产能时,利润是增加的;当超过产能限度时利润开始迅速下降,生产管理秩序产生混乱。

  (5)生产过程不稳定。生产因素包括生产柔性差、各种异常产生急单。加工时间、工时定额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为因素,各种辅助资源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原来正常订单的生产进度;来自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能力限制,如供货限制、提前期变化、人员配置等),也导致生产计划难以正常实施。诸如产能设计不足、生产协调能力差、指挥运作不健全、沟通工作不到位和人员管理有待加强等状态,在工艺路线长、零部件多的A公司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自动化程度不高、工艺路线长等原因,致使各个工序都有可能出现设备、品质、材料、人员等异常。具体如下:

  (a)生产计划扰动。因生产计划临时变更或临时安排造成的扰动包括:①插单;②客户订单变更(包括急单、补单、加单、减单、停单等);③客户特殊要求未及时通知生产车间;④生产计划日程安排错误;⑤物料计划错误造成因断料而停产;⑥订单重复发布、漏发或错发;⑦其它因生产安排、物料计划所导致的异常。

  (b)生产成员的不确定性。人员异常导致的扰动包括:①操作人员缺勤;②操作人员误工(操作方法不当、操作不熟练);③操作人员效率波动;④员工培训及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存在问题,如多能工的不足,人力资源计划、统筹招聘工作等环节有待改进,人员储备工作有待加强;⑤内部各个部门不协调造成的插单,特别是销售部门或者一些相关职能部门人为原因;⑥责任人责任意识差。

  (c)加工设备异常。设备问题包括:①设备操作不当,造成故障;②设备老化;③设备保养不力;④设备故障后未及时修复;⑤刀具工装夹具数量不足。

  (d)物料因素。物料异常导致的扰动包括:①采购下单不及时、漏下单或错下单;②备料不全或不足;③供应商未交货,交货延迟或进错物料;④料账不符;⑤物料发放错误;⑥其它因供应商、采购、仓储工作疏忽所致异常。

  (e)品质因素。品质扰动包括:①检验标准或规范错误,或客户质量要求太高超出生产能力;②作业未按标准执行;③进料不良率高而退货,或只能挑选使用部分物料;④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品质问题,如上道工序品管检验合格的物料在下工序出现较高不良,加工后的零件因为质量不过关而需返工的现象而插单;⑤品管未及时发现的品质异常;⑥进料检验工作延迟而耽误生产;⑦其它因品质管理工作疏忽所致的异常而流入到成品库或客户手里,发现质量异常后须返工或重新生产;⑧检验方法不正确导致的异常,如检验工序过多,全数检验,检查时间过长等。未做首件检验,直到巡检或整批生产完成后,才发现不良。

  (f)技术因素。因产品设计或其它技术问题所造成的扰动包括:①未及时确认零件样品;②技术变更出现错误;③产品设计错误或疏忽;④设计文档未及时完成导致的设计延迟;⑤产品设计临时变更;⑥工艺流程或作业标准不合理;⑦作业流程安排不顺畅,造成停工;⑧因技术部工作疏忽所致的异常。

  (g)能源因素。因生产所需能源异常造成的扰动包括:①水、气、电线路老化;②临时停水、气、电;③其它突发情况导致的水、气、电故障或“跑、冒、滴、漏”等。

  <注:本文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见下期!>

来源:本站原创

标签: 车间制造业行为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